那么我们就可以来找一下这种鸟,很好,这种鸟超好找,很平庸,基本就是迁徙的海鸟啊之类的,从形象特征来看,它可能就是大雁。
‘游于东海’是迁徙,每年大雁要跨越渤海飞到西伯利亚,之后又返回南方。
而大雁偶尔也会衔木填海,一方面这是几只领头的大雁为了扰流,其次也是为了在迁徙时能站在漂浮的树枝上休息……因为领头飞的大雁是最累的……
现在这在渤海还能看到。
众所周知,动物无论是筑巢还是什么功能,都是逼出来的,如果可以不这么做,那么它便不会进化出这种习性。
虽说跨过了渤海,但鸟类是可以到沿海的陆地上休息的,为什么要在海上休息。
从大雁来看,是因为大雁在沿海世世代代的‘服务站’、‘休息区’被人类占了……
不是砍伐为农田就是沦为城市,大量的人类聚集在那里,大雁不敢成群结队地在那里休息。
回到山海经。
我为什么说游于东海就是迁徙,因为后半句也是写迁徙。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很多人在翻译的时候,无视了‘不返’!
认为说女娃淹死就行了,淹死没回来,这不废话吗?
不,怎么会是废话呢?‘不返’两个字既然写了,这就很重要……
在我看来,原初作者是在认真地写迁徙。
动物迁徙乃是一去一返的周期性迁移,只提去,不提返,这不叫迁徙,这叫转移。
所以作者才强调了‘不返’,言下之意就是‘应该返’。
那么为何没返呢?他写了,‘溺而不返’,也就是因为淹死了,所以没返回。
总而言之,这种鸟,本来游于东海最终都会返回,但是因为它们中途落下来休息时,被人类驱逐了。
这导致首领级的大雁被淹死。
故为精卫!不是说死后变身非人类,而是说成了我现在所看到的精卫这种鸟。
它们进化了,它们为了适应人类的存在,领头的大雁故而衔着树枝,填在海上,作为落脚点。
可能有同学要说:山海经里没写人类驱逐大雁啊,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何不写呢?
其实写了,只是很含蓄,可能还有部分被删除。
根据我的说法,人们开垦林地,种庄稼,大量地推广农耕,破坏了鸟类迁徙原本用来中途休息的地方。
众所周知,农田种着庄稼,怎么可能让鸟类靠近呢?所以大雁落下来,人们就会去驱逐。
而推广农耕,大力发展种田的人是谁呢?
炎帝!
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烧林化田,垦荒种植粮食作物。
人类农耕文明因此大量扩张,都扩张到沿海地区了,改变了鸟类的习性,故为精卫。
精卫二字何意?以甲骨文和金文、篆体的象形而论,‘精’是米粒。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红男绿女 挂职2 养了两年的纸片人是大人物 烟花江雨夜 秘书长 秘书长3·大结局 重生之俗人一枚 官道 挂职 非分之想 完结+番外 领导司机:名利场小人物必修的权谋心经 秘书长2 重回八零养媳妇 大魔王娇养指南 我以为我是女主 重生之我的书记人生 神级美食主播 学霸的黑科技时代 大戏骨 香色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