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bshge
兰伯特
兰伯特(Constant Lambert, 19051951)
英国作曲家。1922年入皇家音乐学院,随威廉斯学作曲,学习期间受俄罗斯舞剧团指导佳吉列夫委托,写作芭蕾《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于1926年演出。其后在英国威尔斯芭蕾舞团(后改为皇家芭蕾舞团)担任指挥并为多部芭蕾作曲,成为英国乐坛的活跃人物。兰伯特作品中除芭蕾音乐外,出名的作品还有富于爵士风的《盛大的里欧》(1927),以及《钢琴协奏曲》(1930)、《管弦乐音乐》(1927)、电影音乐《安娜·卡列尼娜》(1947)等。他以现代音乐为对象的评论专著《啊,音乐!》(1934)很有见地,在西方音乐界有重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兰伯特主要从事指挥工作,有一定的知名度。(叶纯之)
skbshge
约里维
约里维(André Jolivet, 19051974)
法国作曲家。幼年随母学习音乐。少年时代开始尝试作曲。1927年在巴黎多所中学任教,并随勒·弗朗学习作曲理论。1930年后又师从瓦雷兹,并相继创作了成名作《神力》(钢琴曲,1935),及乐队作品《五首礼拜仪式舞曲》(1939)。1936年,与梅西安等人一起组成青年法兰西。19451959年任法兰西剧院音乐部门领导,后任法国***艺术顾问。自1966年起受聘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约里维的作品包括喜歌剧、舞剧、交响曲、清唱剧、弥撒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歌曲及大量戏剧配乐与电影音乐。约里维认为,音乐应“以人类与宗教为己任”,是“与宇宙息息相关的音响的再现”。在技术上,他的“目标是完全摆脱调性体系的控制”,在美学原则上,则力图“使音乐为人们施展魔法与祈祷的古老本性得以复原”。这种带有异教文化影响的情调,在其代表作《神力》、《五首礼拜仪式舞曲》及长笛独奏曲《五段魔咒》(1936)中都有鲜明的表现。这与斯特拉文斯基及巴托克的原始主义风格也有某种渊源关系。约里维的音乐语言十分精巧。在创作风格上,他早年受印象派影响颇深,后又得益于勋伯格及瓦雷兹甚多。但他却不受任何既成体系束缚,刻意追求自由的音乐表现,作品中常可见到调性、无调性及调式化因素的兼容并蓄。他常将短小有力的节奏型、鲜明艳丽的音响、印度与巴厘音乐、阿拉伯歌曲或爵士乐因素作异乎寻常的结合。此外,约里维也是最早应用马特诺电子琴的作曲家之一,并为此创作了《马特诺电子琴与乐队协奏曲》(1947)。(杨立青)
skbshge
达拉毕可拉
达拉毕可拉(Luigi Dallapiccola, 19041975)
意大利作曲家。1923年入佛罗伦萨的切鲁比尼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以教授钢琴为生,并举行独奏音乐会。1934年任该院钢琴教授,一直工作到1967年退休。在30年代初,其作品风格属于自然音阶体系,有调性。以后逐步转向无调性音乐,并增加了运用十二音技法。二次世界大战后,作品日益表现出受到韦伯恩的影响。被称为“意大利十二半音乐派之父”,但其典型的无调性作品仍具有意大利特色。作品甚多,主要有《囚徒之歌》(19381941)、《自由之歌》(19511955)、《安魂曲》(19571958)以及歌剧《囚徒》(1949)、《约伯记》(1950)以及歌曲、钢琴曲、器乐曲等。(叶纯之)
skbshge
蒂佩特
蒂佩特(Michael Kemp Tippett, 1905)
英国作曲家。早年自学音乐,后考入皇家音乐学院,主要师从伍德与莫里斯学习作曲,同时还学过指挥。19401951年任教于伦敦莫利学院。1966年受封为爵士。主要作品包括四部交响曲、三部钢琴协奏曲、四部歌剧、一部清唱剧和一些管弦乐曲与声乐套曲。流传最广的是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19391941)和《第三交响曲》(19711972),前者有强烈的戏剧性,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后者以勃发的激情和浓郁的诗意表现了生命的渴望和对人类未来的憧憬。蒂佩特早期的作品大都形式单纯,充满悦耳的曲调,成熟期后的作品则以丰富的和声、复杂的对位和绚丽的音色取胜。其创作既受到英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影响,也广泛汲取当代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并且还运用美国布鲁斯音乐的因素。大部分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风格以雄浑、强劲为特色。晚年仍辛勤地创作,活跃于世界乐坛。蒂佩特与布里顿一样,被认为是对20世纪音乐文化作出独特贡献的英国作曲家。(孙国忠)
skbshge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Щостакович, 19061975)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生于圣彼得堡。九岁开始跟母亲学钢琴,十岁至十二岁在格拉瑟尔音乐学校学习。1919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从尼古拉耶夫学习钢琴,从索科洛夫和斯坦贝格学习作曲。毕业作品为第一交响曲,显示出创作才华。19271930年间是斯坦贝格作曲班的研究生。1927年赴华沙参加第一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获荣誉奖。19371941年及19451948年间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教授器乐和作曲,同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19431948)领导作曲班。他的创作涉及各种音乐体裁:歌剧、舞剧、清唱剧、戏剧音乐、电影音乐、交响乐、室内乐、钢琴曲、合唱曲以及歌曲等。其中交响曲、清唱剧和室内乐是他创作的重点。在十五部交响曲中,最出名的是第五、第七、第十、第十一和第十四交响曲。歌唱造林运动的清唱剧《森林之歌》曾获斯大林奖金。在室内乐领域,他写有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一部钢琴五重奏(获一等斯大林奖金)、各种奏鸣曲(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19321933)像兴德米特的《调性游戏》一样被称为“20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3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部分作品,曾遭到过批评和非议。他根据果戈理的小说写的歌剧《鼻子》(1930)和鞭挞日内瓦裁军会议的舞剧《黄金时代》(1930),因有结构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特征而被斥为“资产阶级的颓废作品”。根据列斯科夫的小说作的歌剧《姆钦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斯玛依洛娃》,1934)虽初演时轰动一时,在莫斯科连演近百场,但仍被指责为“对小资产阶级丑类的偏爱”、“混乱代替了音乐”等。描写集体农庄的舞剧《清澈的小溪》(1935)被斥为“歪曲苏维埃社会生活”。在经受批判以后作曲家于1935年创作第五交响曲,在总谱上注明:“一个苏维埃艺术家对公正的批评的创造性回答。”
50年代肖斯塔科维奇多次作为苏联音乐文化的代表(作曲家和音乐活动家)出国访问,并作为苏联代表团成员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他曾被选为瑞典音乐学院、意大利圣赛西里亚学院的名誉院士(1955、1958)、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名誉院士(1958)、剑桥大学名誉博士(1958)等。他曾获西贝柳斯奖和法国最高文艺勋章(1958)等。肖斯塔科维奇被认为是“俄罗斯古典艺术的直接继承者”(沙波林语),他自己则说:“走出社会、祖国,我个人将无创作可言,我要以音乐从各方面建设我们的国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75年8月9日逝世,苏联政府在讣告中总结了他的创作成就,指出“他在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中反映了苏维埃的现实生活,对全世界的进步音乐文化作出了贡献。”(钱亦平)
skbshge
梅西安
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1908)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自幼学习音乐,七岁开始作曲。1918年随吉普森学习和声。19191929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学习作曲与理论,深入地研究非欧洲的异国文化,并以五门课程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1931年就任巴黎圣三一教堂管风琴师。1936年在音乐师范学校及歌唱学校任教,并与约里维等人一起创建了青年法兰西,更活跃地投身于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梅西安从军作战被德军俘虏。在战俘营中创作了有名的四重奏《时间的终结》。自1942年始,他在巴黎音乐学院任教授,并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讲座。1967年,梅西安入选法兰西研究院艺术院士。1971年获伊拉斯谟斯奖。
梅西安的音乐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息。他声称,他追求的是“一种涉及一切物象,又不失去与神的联系的音乐”。因而,宗教题材贯穿于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梅西安热爱大自然。他认为,在音乐中他“最大的发现始终是自然的声音”,而鸟的啼鸣则作为大自然的象征,在他作品中频频出现。但在技术处理上,却十分强调理性的控制,形成信仰、直觉感官与理念的高度统一。梅西安宣称自己“不属于任何学派”,也“不排除任何手法”,而常将调性与无调性、人工调式、序列手法乃至希腊、印度节奏等迥然不同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运用。
梅西安的创作包括交响曲、各类管弦乐曲、合唱曲、独唱曲、钢琴曲、管风琴曲及若干室内乐。在其早期作品中,虽可看到德彪西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某些影响,但通过他独创的“有限移位模式”、鸟歌及印度节奏的结合,已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图朗加里拉交响曲》、《时间的终结》重奏曲、《三个小礼拜仪式》最为出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鸿蒙大罗天书客吧小说 有种跟我结婚啊! [废文 完结]《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作者:木木瑞rui311(互攻) [补番]汴京小面馆(松雪酥)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书客吧小说 别想离婚[重生] 资质平平只好搞内卷 互利[gl]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 .小刺莓 嫁金钗(笑佳人) 奉旨成亲 作者 其君折枝 符修通天书客吧小说 [附带番外]《嫁金钗》作者:笑佳人 《他为我而来》 御雪离 禅月 咸鱼导师?我的学生全是灭世级by柒月火 《不要试图攻略偏执魔头》(精校版全本by番外完)作者:小刺莓 烟花易冷 没有上岗证所以不能和男神搞黄色(人外,H) 我行让我上[电竞]书客吧小说 库洛牌拯救世界[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