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中文网

红石中文网>天咫偶闻 > 第三章(第3页)

第三章(第3页)

宝泉局,在北新桥南大街路西,户部局也。咸丰三年,军旅数起,饷需支绌。东南道路梗阻,滇铜不至。刑部尚书周祖培、大理司卿恒春、御史蔡绍洛先后请改铸大钱,以充度支。下其议于户部,时祁文端为权尚书,力赞成之。三月,先铸当十钱一种,文曰:咸丰重宝。重六钱,与制钱相辅而行。八月,增铸当五十一种,重一两八钱。十一月,因巡防王大臣之请,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三种。当千者重二两;当五百者重一两六钱,铜色紫;当百者重一两四钱,铜色黄,皆磨钅卢精工,光泽如镜,文曰:咸丰元宝。而减当五十钱为一两二钱,当十钱为四钱四分,继而又减为三钱五分,再改为二钱六分。四年正月,命宝源局铸当五钱一种,重二钱二分;三月,铸铁当十钱;六月,铸铅制钱,亦颇可行。然未及一年,盗铸蜂起,虽禁以弃市之律,不能止。旋部臣请停铸当千、当五百,御史庆惠请停铸二、三、四百者,得旨允之。未几时,当百与当五十亦均不行,惟当十铜、铁二种独行。七年正月,忽讹言,一日而铁钱顿废,比户谕之,终不听,从此铜当十独行。初令大钱与制钱并行,其后,京城遂不用制钱。出城数十里,即不用大钱,亦不知谁为之限制。光绪九年,御史刘恩溥请出示令相辅而行,后以惑观听而止。十四年,户部尚书阎敬铭请废当十,仍用制钱。遂奉旨以三年为限,钱局遂停铸当十。所有交官之项,以制钱出,以大钱入,限三年收尽大钱。然大钱用已三十年,人无间言(盖名为当十,而民间则以大钱一当制钱二,交易皆准此算之)。及此令下,市肆大扰。贫人买物钱稍小,商贾辄不收,以钱局不收私铸也,因遂有自戕于市者。数日之间,民怨大沸。私铸即停,官钱少,银价骤落,富人亦苦之。未几,阎去位,前令亦不复行。咸丰之初,银一两易钱七千余。同治初则易钱十千。光绪初至十七千。十四年以后又减至十四千,又至十二千。二十三年以后减至十千有余,不及十一千。

京仓之在城内者,北曰北新,曰海运;南曰富新,曰南新,曰兴平,曰旧太,皆在朝阳门北,曰禄米,则在朝阳门南。凡京官俸米,皆于此取给。又大清门东皇城夹墙内曰内仓。凡宫庭用米及庵寺糈粮,皆于此取给,然皆内新出陈,红朽者多。然京师贵人家以紫色米为尚,无肯食白杭者,惟南人居京者始食白米。而百官领俸米,券入手,以贱价售之米肆,而别籴肆米以给用,此固由不善治生。而京仓之花户,巧于弄法。领官米者,水土搀和,必使之不中食,而米肆所私售则上色米也。故凡得券者,亦不愿自领,米肆遂得与花户辈操其奇赢,共渔厚利,此固法之所无如何者也。然有因此欲折南漕者,则又不可。盖利之所在,民命之所以寄也。使尽去仓储,改归折色,似可杜此弊矣。而商人仍可于米价取赢,食米者依然受困。且皇皇帝都,倘不有此数百万之存储,万分之一,道涂有梗,南米不以时至,北方杂粮决不敷用,是安坐而待困也。是以仓储之法,自三代至今,未之有改。圣帝明王,非不灼见其弊。然所以因仍不变,盖所虑者远矣。

顺天府学在府学胡同,元之报恩寺也。学门内西,有明洪武间定学制碑。考其法,府州县皆有学,令乡三老各举其乡之秀者,升之于学。择邑中之宿学为师,学不一艺,师不一人。经史之外,兼及礼、乐、射、御、书,数旁及击刺勇力。有余力愿学文者,听。月考其学之进退,以为师之去留。有司莅之。三年学不进,有司及师有罚。学成,贡之太学,即为进士。此法深得王制立学之本义,胜科举法多矣。宜乎洪武初停科举至二十年也。不知何故,未久即废,卒尚八比。且糊名考试,暗中摸索。坐令贤达沈沦,而莫之挽也。

嵩茂承(希,文简公曾孙,赫澹士侍郎子)为介受兹先生作《野园图册》,有彭芝庭、沈文恪、钱文端、裘文达、董文恪、鄂刚烈、双有亭、萨鲁岱、塞晓亭、德文庄、何翰儒、张??生岚诸公题咏。旧为汉军李恩庆所藏,有其细字跋,考受兹先生事迹颇详。按:公配施宝环,亦能诗。

贵云西侍郎(庆)平生有砚癖,刻有《咏研诗》一册,皆同人倡和之作,余曾于庙市见之。又铁梅{艹??}先生有欧阳文忠南唐官砚,欧公题云:此砚用之二十年矣。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造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研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官砚也。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北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家,不知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予初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有江南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皇??三年辛卯,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记。又先芝圃方伯(福)藏有岳鄂王砚,刻王手书铭云:持坚守白,不磷不淄。下有谢叠山藏记,文文山铭,于忠肃、王文成题字,曾归董思翁。二砚,法石帆皆有诗。

音德布,字春圃,蒙古正蓝旗人。善草书,喜以草法作《清平如意》,自录其诗及友朋赠诗于上下,几满。又能卧而射,以足开弓,矢无虚发,亦奇士也。

文丞相祠,在府学之左,地仅数弓。祠屋一楹,相传府学即元之柴市,丞相成仁地也。《日下旧闻》谓:旁有吉安会馆,此恐未确。今祠旁左为文昌祠,右为府学。余地无多,难容会馆。且会馆皆在南城,北城无会馆。《藤阴杂记》谓在打磨厂者,理或然也。

汪文端公(由敦)第在十三条胡同,今名汪家胡同。其宅未知所在,或云今廷侯所居是也。公以书法受知高庙,与张天瓶继轨刻有《时晴斋帖》。时晴斋者,以藏松雪书《快雪时晴帖》而名也。

玉元圃(栋)汉军人,官学士。居城北。藏书最富,凡王渔洋、黄叔琳两家书多归之,筑读易楼。法石帆有诗云:读易楼前隔岁苔,楼门十载未尝开。不窥园只覃溪老,特为寻书城北来。买书容易到斜阳,读易楼中万卷凉。零落都门诸梵宇,鲜红小印辨王黄。

又怡亲王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为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至载垣(原作端华误)以狂悖诛,其书始散落人间。聊城杨学士绍和、常熟翁叔平尚书、吴县潘文勤、钱唐朱修伯宗丞得之为多(右录《仪顾堂题跋》)。

按:当时得之最多而最精者,以盛伯熙祭酒(昱)为首。盖居在内城,得之较易。而又具搜罗之力,故收藏甲于诸家。祭酒为肃府宗室,敬文庄公之孙。世家三代,家擅园池之胜,好士为士夫之冠。门多宾客,于馆,于殡,以此终身。春明人士,皆艳称之,己亥冬卒。庚子之乱,其收藏竟未失去。祭酒著有《蒙古世系表》,未刊。

与祭酒同时,同年有山左王廉生(懿荣)亦官祭酒,收藏尤富。方光绪初元,京师士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竞扬摧翁大兴、阮仪征之馀绪。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上计春明,无不首诣之。即京师人士谈艺,下逮贾竖平准,亦无不以诸君为归宿。厂肆所售金石、书画、古铜、瓷玉、古钱、古陶器,下至零星砖甓,无不腾价蜚声,而士夫学业,亦不出考据、赏鉴二家外。未几,盛司成有太学重刊石鼓文之举;未几,王司成有重开四库馆之请,盖????乎承平盛事矣。孰知庚子之变,一败莫挽,王君以身殉之。而诸家收藏,散失几尽,一时学术亦遂大变,是岂诸君所及料哉!是时,满祭酒熙元字吉甫夫妇偕殉,而盛君先一年卒,不及见。

同时殉难者,有庶吉士寿富字伯蔸,别号鞠客。宝竹坡侍郎之子,幼有至性,居丧遵古礼,寝苫枕块,服布素三年。为文章操笔立就,兼精西算。乙未,中东和议将成,约同人上书力争。遂发愤讲求西法,游历日本,作《劝八旗子弟书》。戊戌成进士,用庶吉士,未及授职。庚子七月,事急,有劝以去者,不应,城破,阖室饮鸩以殉。

钟祺字维春,汉军镶黄旗人。姓马氏,世袭一等子。少为诸生,以袭爵不得与试。授三等侍卫,改二等侍卫。有文武才,读书过目成诵,为诗、古文洒洒有生气。初服膺陆、王之学,继参以程、朱、张、吕,不主一家,更辅之以经史百家,杂出不穷。为人伉爽有奇气,慕孙白谷之为人。尤好搜朝野之贤士与之游,闻奇人必命驾造之。风晨雨夕,辄遍访素心人,或偕游山水;或径诣酒家,醉辄朗吟陶诗。然绝不喜俗子,遇必白眼待之。或闻俗子语,必吟诗以乱之,以此得狂名。甲午事起,上书请自效,遂从戎于奉天。盛京将军伊克唐阿倚任之,统镇边马队。和议定遂归。李忠节巡视长江,亲访之于家,奏请为营务处。庚子乱起,忠节遣之先驱,匹马就道,冒锋矢而北,濒于死者数矣。至京睹时事而流涕,拟二奏:一劾政府,一剿团匪。鉴帅未及行而出师,及败,忠节殉,护其丧归。归三日,城破,自缢死。著《五伦大义》、《马氏日记》若干卷。

文福字星垣,满洲正黄旗瓜尔佳氏。一等子爵,官二等侍卫。服膺程朱之学,兼长经济,喜读经世书。曾从将军延茂带马队于吉林,闻变,自焚死。

延茂,字松岩,汉军正黄旗,姓杜氏。以文学著称,管官学,成就后进最多。及官吉林将军,营官皆诸生徒任之。有阳明之风,文福亦其一也。罢官居京师,吟咏不辍。闻变举室自焚。

德续,字继亭,满洲镶黄旗人。少无赖,习市井事。所居与蔡省吾(绳格)邻。省吾教其为善,且授之书,遂为善士。及闻城破,登城持刀作拒守状,遂中炮死。

王节,字竹庵,宛平人。工琴善画,惟好静,喜居古寺。六七月间以忧卒,年二十五。

葆初,字效先,镶蓝旗蒙古人,袭三等承恩公。素工楷法,俄国亲王为觐,曾以千金购其书归。及城将破,命家人即其室中掘大坎以待。城破,阖家以昭穆次序坐坎内,命仆掩之,仆不应而走。乃自起举火,焚其室,歼焉。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被学弟咬破腺体后  阡夜千殇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踏道成天  小五岁的老公他又A又撩  暮色的年华  异离  无言之门  无暇  顶流从练习生开始(娱乐圈)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  极品黄牛  修仙武道  夜月古墓雪  辛巳泣蕲录  诏狱惨言  听说你不服[电竞]  玄天小子  血玉江湖  不一样的领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