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本子,它就是周汝昌先生根据十卷本的《石头记会真》简化成的一个汇校本,即前面提到过的周汇本。所谓汇校,就是把我上面开列出来的十一种古本,一句一句地加以比较――当然,因为各个古本保存的回数不一样,以及有的句子在有的古本那回里没有,因此有时候拿来比较的句子不足十一种――一旦发现不同之处,立刻停下来细细思考,最后选出是――或者说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那一句,耐心连缀起来构成的一个善本。这个本子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石头记》,也可以说是八十回的古本《红楼梦》。
周汝昌先生在这个汇校本的《序言》里,交代了经历半个多世纪才终于成书的艰难历程。这可以说是一个饱含心血的“私修本”,它是一个家族两代数人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一个结晶。我推荐这样一个本子,并且希望它能逐渐成为另一种通行本,毋庸讳言,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与周先生在对《红楼梦》的看法上,有重要的契合之处。我们的基本看法,说来也简单,那就是:
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不是曹雪芹与高鹗合著的。这一点前面已经讲得很多了,道理不再重复。因此,不应该把这两个人写的文字印在一起,尤其不应该在书上联署两个人的名字。高鹗的续书应该单独印单独卖。要还曹雪芹和古本《红楼梦》一个清白。
二、曹雪芹不是没有写完《红楼梦》,不是只写了八十回,故事没完,需要别人来续他的书。曹雪芹是把《红楼梦》写完了的。完稿的《红楼梦》有完整的故事,体现出了他的总体构思,仅差最后的统稿润色。只是由于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的原因,他已经写出的八十回后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了,至今没有再浮出水面、呈现人间。因此,如果想知道曹雪芹的总体构思,想了解一个完整的曹雪芹的《红楼梦》故事,就不能去相信高鹗的续书。三、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文字迷失了,但是红学当中有一个分支,叫探佚学,通过研究者的探佚,是能够把八十回后的一些情节、书中若干人物的最后结局,以及全书结束在《情榜》等等揭示出来的。探佚的根据,主要是古本《红楼梦》的原文,以及脂砚斋等当时批书人的大量批语。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的最大弊病,就是为了“前后统一”,让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去将就高鹗的后四十回。这个糟糕的“统稿”过程不仅是削足适履,简直是李代桃僵。因此,要品尝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一定要读古本《红楼梦》。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周汇本《红楼梦》,它是周汝昌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红的一个结晶,算得是一个真本。细读这个本子,你就会发现它保留了不少看去与高鹗续书不合的文句语辞。我们都知道曹雪芹最善于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通行本为将就高续,斩断了一些草蛇,抹去了若干灰线,不但令人遗憾,更可以说是佛头着粪、点金成铁。这个本子的与高续不合处,正说明它呈现的才是涤荡了高续污染的原生态,也说明曹的八十回后会是另外的写法。有的读者看过,对八十回后的想象,可能就会进入跟高鹗续书完全不同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激发起参与探佚的热情来。
当然,周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我就连家也称不上,只算一个爱好者向大家公布自己的阅读和探究心得。我的目的,只是想为广大的《红楼梦》阅读者多增添出一种可供选择的本子而已。
下面,我说完凡例,再逐回跟大家介绍这个古本汇校《红楼梦》的特色。最后,我参考周先生的探佚成果,就八十回后曹雪芹会写些什么,公布自己的探佚心得,以供参考。希望我的文字能提起大家阅读真本《红楼梦》的兴致来!
在周汇本的第一回之前,有单独的一段文字,称作凡例。
这是非常重要的!仅仅因为这个本子有这些文字,就显示出了它努力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特色。所有的通行本都不收这段文字,或者只把其中部分文字嵌入到第一回里。
凡例是甲戌本独有的。正因独有,弥足珍贵。现在通行的人文社(即人民文学出版社,下同)红学所的本子,它就不收。你看它,翻开正文,立刻就是第一回,第一句话是“此开卷第一回也”。只是在回后的“校记”里有一个交代,说明它不得不把凡例第五条勉强嵌入的原因,因为勉强,在排印上,它以退两字的特殊格式处理。而甲戌本翻开以后,先是凡例。周汇本尊重这个格局。
不读凡例真遗憾
凡例,就是整部书的写作所遵循的原则。曹雪芹在全书一开头,就向读者说明他所遵循的几条原则。他又把凡例题为“红楼梦旨义”。旨就是宗旨,与原则相通;义就是要义,就是说他把全书的主要精神加以概括。他首先告诉读者,这部书题名极多,在第一回里他具体写出了哪些人参与了题名,都题了哪些名,那么,在凡例里,他先交代这部书各个题名的道理。
他写下的第一句话,现在你看不完全。因为现在传世的甲戌本几经易主,或者是其中有的藏主保存不善,或者是在转卖流动的过程里不小心,这第一句里有五个字被磨损掉了,现在只好用囗囗囗囗囗替代。被磨损掉的五个字应该是什么呢?这是“红迷”朋友读这个本子遇到的第一个需要探佚的问题。其实,通过对上下文的推敲,是不难猜出来的。读者们可以展开讨论,去形成共识。
我把自己的探佚心得告诉大家。先把这句话引在下面:“是书题名极囗囗囗囗囗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我是这样来猜的:“极”字后应该是“多”字,“梦”字前必定是“红楼”(如果仔细看影印的甲戌本,这五个字里还有个字剩半个,就是“梦”字前的“楼”的一半),因此,需要动脑筋猜的,只剩当中两个字,这两个字,我说是“然曰”。连起来就是:“是书题名极多,然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当然,曹雪芹那个时代还没有新式标点符号,读文章只使用断句的方法,如果在书上用笔断句,一般的做法就是在断开的句子右侧点一个墨点或画一个圆圈,有时候读的人特别喜欢某一句,时兴在那一句的每个字右侧全画上圆圈。我在一篇文章里说自己研究《红楼梦》,连一个标点符号也细抠,有读者就批评我:“那时候根本没标点符号,你抠什么?”其实,我的意思是说,如何断句,需要细抠;加新式标点符号怎么加,也需要细抠。我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文本细读,细读就要细到这样的程度。
现在我把甲戌本的“红楼梦旨义”的第一句,按自己的理解补足了字,并给加上了新式标点。不知读者诸君同意否?欢迎讨论。
这句话实在太重要了。甲戌本,以及众多的古本,都用《石头记》作书名。开头谈古本,我总觉得称《石头记》才正宗,称《红楼梦》似乎理不那么直气不那么壮,但是现在再细读周汇本的这开篇一句,就觉得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把这部书称做《红楼梦》,因为作者一开头就宣布《红楼梦》在众多的题名里是“总其全部之名”。
凡例第一条说书名的事。
第二条说所写的空间。意思是避免东西南北的字样,但读者应该懂得,写的主要是京城里的事情。
第三条说所写的侧重点是“闺中”,就是以写家庭里的女性为主,此外的事情就写得比较简略。
第四条郑重宣布“此书不敢干涉朝廷”。我在前面讲座揭示出书里有康、雍、乾三朝政治权力斗争的投影,有的批评者就讥讽我把《红楼梦》讲成了“宫闱秘史”。我认为曹雪芹是以社会边缘人的身份,从事边缘写作。他的边缘生存,开头是因家族的败落而被动形成的,后来,则成为他主动自觉的选择。他从事边缘写作,完全离开了当时的官方文化和社会的主流文化。《红楼梦》里写到贾宝玉拒绝读书做官,也写到贾母破陈腐旧套,科举文章和庸俗的消遣文化全被他否定,他书写的是难以被当时官方所容忍,也难以被社会低俗文化消费者所理解的,全新的边缘话语。他的书写是痛苦的,因为他的家族,他自己,遭受到太多的政治冲击,他当然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政治倾向、政治情感,他把这种政治立场、倾向、情感渗透到自己的文字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曹雪芹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他把关于秦可卿的故事一再删改,就反映出他复杂的心理状态,他在寻求超越,最后,他超越了,确实做到了“不干涉朝廷”,也就是不去参与现实的权力斗争,而把自己的情怀提升到超政治的人类关怀的新高度。我在前面讲座就专门讲他如何通过贾宝玉以及金陵十二钗,来体现他的“不干涉朝廷”而“干预灵魂”的思想与艺术高度。因此,我觉得不应该把他的这一条写作原则狭隘地理解成“逃避文字狱”。
第五条,通行本当成第一回的开头嵌入。通行本把这一条的第一句话写成“此开卷第一回也”。周汇本告诉我们,这句话应该是“此书开卷第一回也”。少一个“书”字,就成了作者宣布全书开始;多一个“书”字,则就还是凡例即“红楼梦旨义”的口气,向读者解释他写第一回以及全书的用意。我接受周汇本对这一句的处理。“此书开卷第一回也……”更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
最可惜的是,通行本因为不取甲戌本的凡例,使得广大读者读不到曹雪芹的一首重要的诗。这首诗在周汇本里保留了: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宴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推荐《脔仙》完结(架空) 涂鸢(1V1H) 恋爱是个什么鬼np 郝叔同人之恶鬼二 恶果 (年上 伪叔侄) 禁忌合集 《难遇难舍难渡我》贺行舟 宁思漾 蛇狼战争(小妈文学) 提灯映桃花 番外完结_淮上 真假少爷(NPH) 【崩铁乙女】总合集 戎装公主 《兽世求生记》作者:野生猫咪 菩萨蛮 《年代文女配自救指南》作者:清越流歌 被女友出卖的女绿母畜 公主殿下,别跑!【西幻NP】 浸不透(兄妹 1v1h) 篮球少年の欲(H,繁) 修罗剑帝